1 碳纖磨毛加工工藝
1.1 色織物規格
14.6×14.6tex 476×295根/10cm全棉色織物提花布;
11.7×11.7tex 472×315根/10cm全棉色織平紋布;
27.8×27.8tex 283×228根/10cm全棉學生布。
1.2 工藝機理
以高質塑料為載體的超細碳化硅磨料纖維絲組成的輥體作為加工面,具有高強硬度而富有彈性,與織物研磨時呈軟接觸,細密的纖維絲能有效地全方位地深入到各種不同組織的織物表面纖維中,通過變頻調速的高速旋轉的輥體、不同的布面張力和布速,可使織物產生所需要的各種細密的絨感和超柔軟手感,能達到不同要求的各種磨毛絨、桃皮絨、防水磨毛絨高品質產品,還能夠去除織物中的雜質、瑕疵等功效。
1.3 工藝流程
織物經過磨毛加工后,強力損失較大,因此要選擇平整度好,強力高的坯布,尤其是高支細薄織物,在磨毛加工前一定要先測強力,符合標準才能加工。碳纖磨毛機利用織物研磨時呈軟接觸,細密的纖維絲能有效地全方位地深入到各種不同組織的織物表面纖維中,通過變頻調速的高速旋轉的輥體、不同的布面張力和布速,可使織物產生所需要的各種細密的絨感和超柔軟手感。另外,現在客戶對手感和桃皮效果要求很高。基本工藝流程如下:燒毛一退漿一加起毛油一碳纖磨毛一加軟拉幅一防縮一成品檢驗包裝。
1.3.1 燒毛
要求火口均勻干凈,一正一反,車速110m/min,燒去表面長而參差不齊的絨毛。
1.3.2 退漿
采用履帶式蒸箱能使高支高密的織物上的PVA漿料退得更加干凈,確保了織物的柔軟性,滲透性,吸附性和其他物理指標。
1.3.3 加起毛油
一般在磨毛的同時需進行膨化柔軟處理,這樣有利于起毛,可使織物強力的下降控制在最低范圍內。織物在進入磨毛機前最好是平整無折皺,松緊度一致。
1.3.4 碳纖磨毛機工藝參數
a)工藝參數分析
影響桃皮絨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砂皮目數、織物紗支、密度、包覆角、磨毛輥轉速、磨毛張力、車速等。
砂皮目數是影響桃皮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同一種織物在不同目數的砂皮下磨毛,目數越高,磨出的絨毛越短越勻密,且織物強力損失也少。反之,則毛較長,均勻度較差,強力損失也較大。由于緯紗受到磨粒90度的磨削作用,而對經紗是平行的作用,所以,織物緯向斷裂強度和撕破強度相對于經向要損失大一些。為使強力下降在規定范圍內,在實際生產中,對不同組織規格及不同紗支密度的織物,選擇不同目數的砂皮,為達到客戶的要求,往往也會把不同砂皮混合使用。砂皮目數的選擇參考表1。
b)磨毛輥、碳化硅磨料纖維的轉速、包角、布速
以碳化硅為輥體作為加工面與織物研磨時呈現軟接觸細密的纖維絲能有效地全方位深入到不同表面組織的織物的纖維中,通過變頻調速的高速旋轉的輥體,按照顧客的要求調節不同的表面張力和布速,可使織物生產出所需要的效果。磨毛時磨毛輥的轉速大大超過織物運行速度,兩者速度差越大,越容易產生短、密、勻的絨毛,且布面豐滿,反之,絨毛長而稀,手感偏硬。包角越大,織物與磨毛輥接觸面積越大,磨毛效果越好,但強力下降也較大,反之,磨毛效果越差,強力下降小,包角可通過調節壓緊輥來調節。另外,砂皮剛剛使用時包角可小些,隨著使用時間的加長,包角也要隨之調整,直至更換砂皮。而多功能超柔磨毛機突破了常規磨毛機不能生產的產品。
C)織物張力
織物的張力是指接觸砂磨輥松緊程度,也就是砂皮上的砂粒嵌入織物的深度。張力越大,織物接觸砂磨輥越緊,砂粒嵌入織物越深,有效磨粒數越多,磨毛效果越好。但張力不能太大,否則織物損傷程度也大,同時還容易產生皺條等疵病,因此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調節張力。薄型織物要適當減小張力。
2 仿桃皮加工的后整理
織物柔軟的手感,膨松的外觀,是獲得仿桃皮效果好壞的先決條件。一般情況下,采用陽離子型柔軟劑可使織物毛感豐厚,同時再根據客戶要求加入一些有機硅類柔軟劑如AM一20N,即可獲得豐厚細膩柔軟的仿桃皮手感效果。
碳纖磨加工的仿桃皮整理,要從多個工藝條件來綜合考慮,在符合客戶來樣精神的服務宗旨下,合理制定工藝和工藝條件的適時調整,生產出符合客戶要求的產品。
2.1 加軟拉幅
織物柔軟的手感,膨松的外觀,是獲得仿桃皮效果好壞的先決條件。一般情況下,采用陽離子型柔軟劑可使織物毛感豐厚,同時再根據客戶要求加入一些有機硅類柔軟劑如AM一20N,即可獲得豐厚細膩柔軟的仿桃皮手感效果。
2.2 防縮
賦予織物彈性、豐厚的手感和光澤度。
3 結語
碳化硅磨料纖維技術在紡織產品上的應用還只是起步階段,相信在不斷的生產實踐摸索中,還能廣泛運用其特征,解決和去除織物的疵點,如棉粒棉結、雜質飛花、輕度折痕等,挽回次等品的經濟損失,提高產品檔次。
參考文獻:
[1]趙春琦.棉型磨毛織物加工工藝分析[J].染整技術,2004(4):28—29.
[2]周映紅.Lyocell織物桃皮絨風格的加工工藝[J].印染,2005(10):19—20.
[3]李金奎.防水透濕深層仿桃皮絨整理工藝探討[J].山東紡織科技,1995(2):7—8.
來源: 曾翠霞,鄭少瓊(來源現代紡織技術)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
最新技術文章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