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印染紡織集團是廈門一家較大的紡織企業, 日產印染廢水量約1500t,該廠于2002年建成一套廢水處理設施,用于處理廠區產生的工業廢水。該處理系 統工藝流程為:
廢水→調節池→冷卻塔→氣浮池→水解酸化池→ 接觸氧化池→沉淀池→出水排放。
經過多年的試運行,出水色度較高,為160~200 稀釋倍數,COD在200~600mg/L之間波動,難以滿足污水排放標準的要求。為此,地方環保部門多次開具罰款通知,并下發整改令,但皆因各環保公司的技術不成熟而未被甲方接受。
經初步調查采樣分析得知,該廠在印染工藝中使用大量紅色偶氮染料,其發色基團為-N=N-結構, 質穩定,難生化降解[1-2],這是導致該廠廢水處理不達標的主要原因。
內電解法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對于處理像印染廢水這種難生化降解廢水特別有效的一種方法。其處理機理為:
當鐵屑與印染廢水中電解質接觸時,會形成許多以鐵為陽極,碳為陰極的微小原電池,電級反應產生的新生態[H]與廢水中的染料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染料發色基團(如-N=N-,-NO2等)的結構被破壞退色[2]。
電極反應產生的Fe2+既可作還原劑,又可增加介質的導電性,加速還原反應的進行[3]。經Fe-C反應柱反應后出水加氫氧化鈣調堿, Fe2+在堿性條件下形成的Fe(OH)2是良好的絮凝劑,同時Ca(OH)2本身也是一種絮凝劑,通過這些物質的作用使廢水中的懸浮物沉降,降低廢水中的COD及色度,實現達標排放。為此,筆者選用以Fe-C內電解法作為后續深度處理的主工藝,通過現場模擬小試,以確定最佳工作條件。
2 實驗裝置與實驗方法 2·1 實驗裝置 鐵碳柱采用有機玻璃制成,玻璃柱體高度2000mm,內徑80 mm,柱內Fe-C填料高度700 mm, 2·2 實驗方法及步驟 首先用稀硫酸浸泡鐵碳柱約3 min,以洗去鐵粉表面的氧化膜,然后用自來水沖洗干凈。調整加酸量使進水pH維持在3~6之間,控制反應時間16min左右,出水加Ca(OH)2混凝沉淀20 min,測定上清液的COD和色度。 COD測定采用重鉻酸鉀國標法,色度測定采用稀釋倍數法。
3 實驗條件確定及原因分析 3·1 pH值的確定 1)進水水質:原水為原處理構筑物之出水,COD=210mg/L,色度=160倍; 2)分別調整進水pH為3,4,5,6,控制反應時間32min; 3)出水投加1g/LCa(OH)2進行堿回調,混凝沉淀20min。 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結果可知,當pH=3時,出水COD可滿足排放標準之要求,但色度超標,為60倍。分析其原因為:當pH較低時,大量鐵與水中H+發生置換反應,產生亞鐵,雖經加堿沉淀,但無法完全去除導致出水偏綠色,色度無法達到一級排放標準。 當pH=4和5時,出水COD和色度均滿足排放 要求。 當pH=6時,COD及色度都已無法達標。 據此可以得出結論:當pH=4時處理效果最好,故選取pH=4作為本實驗最佳pH工況條件。 3·2 反應時間的確定 出水COD和色度與反應時間的關系見表2。
由表2可知,反應時間為16 min時,出水COD和色度已可達標,延長反應時間出水COD和色度去除率無明顯提高,本實驗取反應時間為16 min。 3·3 Ca(OH)2投加量確定 1)原水水質:進水COD=210mg/L,色度=160倍; 2)進水調整pH=4,反應時間控制為16 min; 3)出水分別投加Ca(OH)20·5,1,2,3,4 g/L,混凝沉淀20min。 實驗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結果可以看出,隨著Ca(OH)2投入量增加,COD和色度的去除率逐漸增加,在2g/L時達到最佳去除效果,超過2g/L時去除效果沒有明顯的變化,故Ca(OH)2最佳投加量定為2g/L。 3·4 混凝時間確定 1)進水COD=220mg/L,色度160倍; 2)pH=4,反應時間16min; 3)Ca(OH)2投加量2g/L。 采用不同的混凝時間,其出水水質見表4。
由表4結果可以看出,混凝沉淀30 mi時,COD及色度去除率達到最高,故取混凝時間為30 min。考慮到Fe3+相比Fe2+沉淀性更好,實驗過程中,筆者希望通過氧化Fe2+為Fe3+的方法提高處理效果并縮短混凝沉淀時間。對Fe-C柱出水先曝氣30 min后再加入2g/LCa(OH)2混凝沉淀,出水COD為74 mg/L,較不曝氣效果略有提高,但色度為60,是不曝氣出水的2倍,無法達標。分析原因,筆者認為內電解主要為還原反應,染料發色基團被[H]還原而脫色,例如偶氮染料發色基團-N=N-被還原為-NH- NH-,-NO3被還原為-NH2。由于還原反應的不徹底性,在有氧的情況下,被還原但沒有完全被破壞的發色基團又被氧化而發色,例如-NH2被氧化為-NO3而重新顯色。 4 裝置運行情況 經過上述實驗,確定實驗條件為: 1)進水調整pH=4; 2)反應時間16 min; 3)出水Ca(OH)2投加量為2g/L,混凝沉淀時間為30 min。 運行時間與COD及色度關系見表5。
2008年10月9日該廠設備檢修無廢水產生,實驗暫停一天;裝置運行至10月11日時,鐵碳柱表層出現大約2cm的沉淀層,出水流量減少為10mL/s降低為7mL/s,為此用自來水反沖洗鐵碳柱以除去沉淀物,數據為反沖洗后實驗數據。
分析表5數據可知,裝置運行初期,處理效果較好,出水經混凝沉淀后COD基本在80mg/L左右,色度為20~40倍,出水滿足國家污水綜合排放一級排放標準要求。裝置運行至10月13日時,進水COD突然升高到404 mg/L,出水經混凝沉淀后COD為184mg/L,色度60倍,無法達到一級排放標準,為此減小出水流量以增加反應時間至24min。10月14日進水COD為504 mg/L,色度200倍,出水經混凝沉淀后COD為100 mg/L,色度40倍,基本達標。后續幾天滿足國家污水綜合排放一級排放標準要求。運行至10月19日時,進水COD為230 mg/L,色度200倍, 出水經混凝沉淀后COD為110 mg/L,色度40倍,COD不能達標,其后幾天出水都不能達標。分析其原因:1)由于進水中含一定的氧,鐵表面被氧化形成一層氧化膜,阻礙了Fe-C原電池反應的進行,導致染料無法進行氧化還原反應。2)經過20天的運行,鐵碳柱高度下降70mm,反應過程中碳不會減少,故70 mm的減少量為鐵的消耗量,隨著鐵的不斷減少,鐵碳比逐步減小,偏離最佳反應鐵碳比(1∶1)[3],導致處理效果明顯變差。
5 結論 1)印染廢水經生化處理后COD為200~300 mg/ L,色度160~200倍,調整pH為4,進鐵碳柱反應16min,出水投加2g/LCa(OH)2,混凝沉淀30min后,COD在80mg/L左右,色度20~40倍,達到國家綜合污水排放一級標準要求;生化處理后出水COD在300 mg/L以上時,增加鐵碳反應時間至24min,出水投加2g/LCa(OH)2混凝沉淀30min后,出水仍可以達一級排放標準要求。 2)鐵碳柱對難生化處理的偶氮型染料,主要起還原作用,通過[H]破壞偶氮染料的發色基團-N=N-使染料脫色。反應時間短,還原不徹底時,染料經氧化可恢復發色基團而重新顯色。 來源: 印染在線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
最新技術文章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