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一拜年,到正月初九開工,再到正月十五賞燈,男女老少身著戰袍喜慶過節。很多人在感慨傳統年味兒借新春戰袍復興的同時,也在思索所謂戰袍,因何而“戰”?
今年央視總臺春晚上,中國傳統紋樣創演秀《年錦》艷驚四座,藝人劉濤、劉詩詩、李沁、關曉彤以及十余位漢服展示者身著中華傳統服飾,分別演繹了漢之古樸、唐之飄逸、宋之淡雅、明之端莊等不同朝代的服飾、妝造之美,傳遞了吉慶安泰的新年祝福,表達了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希冀。節目中呈現了二十款專家學者從歷代數百紋樣中的精選,這也是傳統漢服在央視春晚中的首次亮相。另一個節目《上春山》中,白敬亭、魏大勛、魏晨三位藝人則穿上了新中式男裝,呈現了翠竹元素、水墨風格,也有立領、長款等剪裁設計巧思,再度詮釋了溫潤如玉的新中式紳士風。
能在央視春晚閃亮登場,說明這種曾經被大眾視為戲服、古裝、cosplay的漢服和新中式服裝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在春節這個傳統文化元素集合燃爆的重大節點,這種透著些許復古、懷舊的流行文化,顯得格外匹配。同時,身著此類服裝,也是在彰顯大膽創新的青春態度,這種態度無疑又增加了不少時尚感,讓其在近年來的傳統節日中日漸風行,甚至火遍線上線下。這也令大多數人提及新春戰袍,想到的不再是簡單的紅毛衣、紅外套,而是旗袍、漢服、馬面裙。
說是新的流行文化,并不嚴謹。文化學者齊飛告訴記者,新春戰袍一直是傳統年俗的代代傳承。“過年穿新衣”一說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梁朝,相關記載“長幼悉正衣冠”,即使粗布舊衣也要整潔,與平日不相同。延續至今,新衣從過去的粗布麻衣變得款式多樣、風格各異。過年穿新衣服的寓意主要是辭舊迎新,添“衣”諧音添“翼”,暗含著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愿景。“而在今年,‘新春戰袍’進一步特指漢服、中式服裝,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雅致生活的更高追求。當下流行的這類服裝在形制、款式上保持古韻、特色鮮明,也為當下的傳統節日增添了節日氛圍、輸入了情緒價值。多年來,不少人感慨年味兒越來越少、越來越淡,而漢服、新中式服裝不斷出圈、霸榜、站上C位,在重大文化節日節點上申請‘出戰’,慢慢形成國人的新年俗符號,這無疑讓傳統文化真正活化、實現了有效傳播,令人欣喜。”齊飛說。
“戰袍”的說法其實并不新鮮。此前,“生日戰袍”“相親戰袍”“聚會戰袍”比比皆是。為何“新春戰袍”最有講究、最為火爆?
商家的營銷讓“戰袍熱”持續升溫。元旦前后,相關營銷在網購平臺、種草社區上就已經鋪天蓋地。新年來臨前,天貓超級品類日在過年期間針對新春戰袍售賣,發起了“潮起新中式”活動,針對不同受眾人群及場景,進行細分定位,推出不同系列新中式服裝。
今年春節,“新春戰袍”馬面裙帶動了一輪傳統文化消費熱潮,縱觀各大銷售平臺,“馬面裙”等新中式服裝為今年銷量最高“新衣”。而春晚節目中的多款漢服都來自網購平臺。由于店家“春節不打烊”、快遞不放假,不少網友都在看春晚后第一時間搶購,以致同款很快售罄,商家緊急補貨。新中式服裝也同樣火爆。據京東數據顯示,自春晚直播開始,新中式服飾成交額同比增長215%,漢服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325%,其中,兒童漢服成交額同比增長超400%。
作用力是相互的。傳統文化給網絡消費注入了新活力。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漢服愛好者從2014年的32萬人增長至2022年的850.7萬人,增長了25倍,年均增速達到51.7%。這一消費人群的日漸龐大,讓漢服、新中式服裝的消費需求不斷走高,商家們當然也為此“申請出戰”,連夜趕制戰袍,也賣力展開營銷。文化和商業在這一刻,對接得如此巧妙。恰逢新春這種節點,又無疑給了買賣雙方一個契機,給了彼此需求一個美好的出口。
濟南一漢服體驗館主理人、漢服達人肖雨給記者進一步解釋了這種消費心理——“穿上漢服的那一刻,傳統文化的DNA就動了。這種血脈一旦覺醒,就會保持熱愛,欲罷不能。”她認為,人們對漢服、新中式服裝從嘗試到“入坑”的過程,不僅是對古文化的推崇和致敬,也是對當下緊張、快節奏生活的一種回應、調試和釋放,是從文化認同走向了自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