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奧美總部要搬遷了!
得知這一消息,嗅覺敏銳的深圳、浙江、江蘇等地,競相拋出橄欖枝。因為,爭取到總部,輕輕松松,一年至少增加3000萬元稅收。
枝江!
當奧美公布最終選擇時,一線城市傻了眼。
看中江漢平原的棉花原材料?奧美原材料大多從新疆和美國采購。
看中人工低成本?奧美員工薪酬,比同行業員工每人每年高出1.5萬元左右。
一個內陸小縣憑什么勝出?
優惠政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一線城市開出的優惠政策,比枝江多得多。”奧美董事長崔金海坦言,有的地方,他只需拎包入駐。
“奧美在深圳等地都有生產基地,枝江的確不是開出條件最好的地方,但奧美不過分依賴優惠政策。”他說。
此話,并非憑空而來。
18年前,跟崔金海一起考察生產基地選址的還有另外兩家同類生產企業。奧美選擇了枝江,另外兩家選擇了其他兩個地方。
起步相當的三家企業,如今命運迥異。奧美發展成了行業龍頭,另外兩家,一家經營困難,一家早已關停。
要說政策,關停工廠的所在地,當年給出的政策更足,水價只有枝江的三分之二,電價也更低,這對能耗頗高的紡織企業是極大誘惑。
“看中優惠政策,工廠落戶。但當地政府與老百姓認為,既然已經給了優惠政策,企業就要更多滿足當地提出的各種要求,總是磕磕碰碰。外部折騰,內功也沒能跟上,最終只能被迫關門。”同行的經歷,讓崔金海深思。
“優惠政策固然是好,但這并非是企業考慮落戶的決定性因素。便宜的資源可以成就一時的發展,但不能支撐企業長久的發展。要活得長久,除了企業練好內功,其他還是得看人,看民風。”崔金海自有他的一份考量。
民風看官風,樸素直覺有深意
看人、看民風,這對企業選址發展,真有那么重要嗎?
崔金海透露了一個細節。
當年選擇生產基地,他在逛菜市場時發現,賣菜的小販一般不漫天叫價,買菜的老百姓也不會刻意壓價,民風樸實、厚道。
“直覺告訴我,就是枝江了。”崔金海說。
有這種直覺的,并非崔金海一人。
公司總經理彭習云也講了一個細節。創業之初,他開著一輛面包車送客人趕飛機,慌忙之中,違反交規,被交警攔停。
彭習云已做好了接受罰款的準備,沒想到交警看了證件后說,你們是外來客商,路況不熟,初次提醒,下次要注意,說完就放行了。
“枝江人發自內心的愛商、親商舉動,讓我非常感動。”彭習云說。
民風看官風。民風樸實,官風也差不到哪里。崔金海坦言,就是這種樸素的直覺,促使他當年把一個生產基地落戶枝江。
此后,奧美在枝江的18年,也印證了他的直覺。
他說,奧美從沒在枝江碰到惱人的沙霸、石霸;找職能部門辦正事,不送禮也都辦成了。
枝江市國土局土地行政審批工作人員談紅麗與奧美接觸了9年。9年里,談紅麗沒吃過奧美一頓飯,奧美也不曾送一個紅包,但奧美有事時,談紅麗隨叫隨到,該辦的事,一件不落。和企業的關系,干凈、簡單。
崔金海在枝江期間,幾乎不參加各種飯局應酬,專注于企業內部管理。和政府的關系,輕松、透明。
“圍墻內的事企業管,企業做好自己的事;圍墻外的事政府管,政府也做好自己的事。”崔金海說,多年來,他很少為圍墻外的事牽扯精力,這份營商環境的默契是他最需要的。
種樹還是種草,對待制造業需有足夠耐心
有了默契,就足夠了么?
1998年,奧美枝江工廠落地投產,但當年企業出現虧損,上繳利稅僅33萬元。
“政府此前騰地拆遷、三通一平,花了1500多萬元。第一年才33萬稅收,政府要收回投資成本,非一朝一夕。”崔金海多少有點擔心,政府會打退堂鼓。
他的擔心,并未發生。
18年間,奧美四次追加投資擴建,枝江市政府毫無怨言,投入騰地拆遷。
枝江對奧美的耐心,直到2013年奧美落戶枝江15年后,才收獲驚喜。
當年,奧美稅收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1億元,成為枝江市名副其實的納稅大戶。去年,奧美納稅1.29億元。
一路走來,枝江對企業的這份耐心,也讓崔金海找到了一路苦苦追尋的“根”。
在他看來,企業做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有自己的根,要找到可以深深扎根的地方。
正是這份耐心,也讓奧美安心用10余年時間投入技改、擴規、產業鏈建設,在枝江的根越扎越深。
“制造業是慢熱型的,不比金融業來錢快。對待制造業,就像種樹,根深葉茂需要時間,拔苗助長終是一場空。”崔金海說。
眼下,奧美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總部注冊地已完成變更,下轄9家子公司;總部大樓規劃方案也已獲枝江市批復,預計9月開工,明年8月建成。
屆時,香港、深圳的行政等部門搬遷至枝江,研發基地設在武漢。
根深,才能葉茂。奧美計劃,以枝江為根據地,深耕內陸市場。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