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近日,浙江義烏檢驗檢疫局在出口商品國外通報和退貨中,收到了兩例分別來自德國和荷蘭的紡織品中偶氮染料DY23和其裂解產物4-氨基偶氮苯超標案例。
據悉,兩起偶氮染料超標案件涉及的產品為圍巾、頭巾、面紗等產品,均以市場采購名義出口。圍巾、頭巾、面紗等產品屬于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目錄外商品,由于是非法定檢驗商品,在出口過程中缺少監管環節,加上義烏一些作坊式小企業主質量安全、生態環保意識淡薄,仍采用落后的生產工藝和低廉的化學添加劑,而且一些國外采購商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不高,盲目追求低價格,忽視了對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要求,導致國外通報和退貨案件的發生。
偶氮染料是一種添加劑,由于這類染料含有偶氮基團,對人有可致癌性,且對人體的傷害不可逆。去年“毒校服”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上海21所中小學停穿校服。“毒校服”的罪魁禍首就是偶氮染料超標。
“偶氮染料作為一種有害物質,各國對其危害性認識比較早,歐盟在10年前就禁止紡織品使用偶氮染料,2002年9月11日歐盟委員會發出第六十一號令,禁止使用在還原條件下分解會產生22種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2003年1月6日,歐盟委員會進一步發出2003年第三號令,規定在歐盟的紡織品、服裝和皮革制品市場上禁止使用和銷售含鉻偶氮染料,并于2004年6月30日生效。
我國自2003年就對紡織品偶氮染料使用進行了規范,規定在我國境內生產、銷售的服用、裝飾用和家用紡織產品,染料中不允許分解出來的芳香胺從23種增加至24種,且致癌芳香胺含量≤20mg/kg。”義烏局綜合處處長龔逸能表示,義烏地區10多年來沒有出現過類似通報調查案例。
對此,檢驗檢疫部門建議相關企業:要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加強實驗室檢測,改造傳統工藝,積極尋求更為健康、安全、環保添加劑;在產品流通環節要建立產品經銷臺賬,建立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鏈條,便于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的追究。
來源: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