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網觀察】
近日,走進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各條生產線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轉中。聯發紡織的前身是“海安染織廠”,歷經66年發展,建成了從棉花種植到成衣生產的完整產業鏈,產能位居世界第二,年產1億多米面料。
一路走來,“管理與創新”成為企業質量提升、發展壯大的關鍵詞。公司嚴格按照卓越績效推進標準步驟,實施三級創新體系持續推動質量改進。質量,正為企業做大做強持續賦能。 有質量才有市場 “不接受不合格品,不制造不合格品,不交付不合格品。”走在聯發紡織的生產車間里,這樣的質量標語幾乎隨處可見。對這家擁有60多年歷史的企業來說,追求質量是發展中永恒不變的主題。 “產量是錢,質量是命。”這在聯發紡織里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曾經,公司就因為產品質量差點兒流失一家大客戶。通過對標客戶要求,找到差距,把產品質量提上去,聯發紡織才重新贏得客戶的信賴。這次教訓,也更堅定了聯發紡織要做強質量的決心:“客戶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去提高質量,企業生存都是問題。” “市場可以沒有聯發,但聯發不能沒有市場,只有重視質量工作,企業才能有市場競爭力。”帶著這樣的緊迫感,聯發紡織將質量作為立身之本,從1998年就開始導入“A管理模式”學習,此后又陸續導入9000等各種質量管理體系和精益生產、5S等管理模式和方法,2008年開始推行卓越績效管理,成立了以董事長為組長的工作推進小組,組織全員培訓,全面對標、全面貫標。 科學管理方法的推廣實施,使得聯發紡織的管理規范、標準得到持續改進、不斷創新。公司在2007年榮獲“出口免驗企業”,2010年獲南通市市長質量獎,2014年獲江蘇省質量管理優秀獎。過硬的質量,也為聯發在市場上贏得更多先機。公司綜合實力連續20年保持全國色織行業前三位,連續20年蟬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出口百強,江蘇色織行業第一位。 項目化攻克質量難題 紡織是傳統產業,但同樣離不開創新,需要不斷研發新工藝、新原料、新助劑、新產品。近年來,聯發紡織始終堅持以質量為核心的創新研發,建立了研究院、QC小組到全員的三級創新體系,以創新為動力促進質量提升。 全棉面料的平整度一直是行業的“卡脖子”難題,為了攻克這一難題,聯發紡織聯合江南大學對全棉面料的高保形展開系統研究,將折皺回復角從220-240度提升到320度左右。該項目也被列入國家“十三五”研發計劃,今年上半年,通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成果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江蘇聯發高端紡織技術研究院科技成果處處長向中林介紹,以省屬高端研究院為龍頭,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基礎,公司將染整、先進紡織纖維、生產技術研發作為三個主攻方向,對技術難題實施立項攻關。2020年共組織了393個項目的攻關,有效帶動了產品質量提升。 近年來,聯發紡織每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都在銷售收入的3%以上,主要用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公司以省屬高端研究院為龍頭,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基礎,成立了一批科研平臺,推動公司及行業共同發展;開展產研合作,提高研發能力,聯發與東華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與國際知名供應商共同合作研發、開拓市場。先后研究應用了低恒浴比經軸染色技術、成衣免燙整理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 全員參與質量提升 “有什么東西能替代另一樣東西嗎?”“如果用別的材料、零件、方法等,代替另一件,行不行?”……在聯發紡織車間內,記者看到了一塊寫有“改善小工具”的提示板。公司希望全體員工都具備問題意識,主動參與,立足崗位提出并實施各種改善和提高方案。 “員工的一個小靈感,很可能是企業實現質量跨越的一大步。”江蘇聯發高端紡織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陳森介紹,公司染紗廠開辦之初就投用的一臺設備,使用多年后控制靈敏度問題,導致生產質量不穩定。一名工人提出設備技改方案,更換了新的控制系統,讓設備有了全新的“大腦”,從而讓產品的產量、質量有了很大提升。這樣的員工提案,在聯發紡織業不是個例,僅2020年公司就評出優秀提案725個。 在聯發紡織,質量提升不僅是高層領導和首席質量官的事,同時也是全體員工的事。公司首席質量官、生產運營辦副主任蔡紅梅介紹,企業高度重視質量人才的培養和激勵,設有學歷晉升獎、專業技能培訓、開展讀書活動獎,建立了內部職稱聘任制度,激勵員工在學習中工作,從工作中學習。每年對質量相關人員組織個性化、差異化培訓,內部與外部、理論與現場相結合,全面提升員工業務技能、管理水平和技巧。 “以獲得省長質量獎為新的起點,我們將圍繞質量提升推動產業升級,將企業做精做強。”聯發紡織總經理于擁軍先生表示,公司將持續以質量賦能,向著打造“色織航母”的目標鏗鏘邁進。 來源:南通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