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來,在京、滬、穗等中心城市展覽業的帶動下,全國新近建成展覽面積上萬平方米的展館達30余個,并形成了北京、上海、廣州、大連、哈爾濱、武漢、烏魯木齊、成都等展覽業地區中心。1995年,京、滬、穗三大城市舉辦的國際展會共計469次,展覽面積達281萬平方米;1998年,上升到617次和555萬平方米。中國組團赴海外參展的次數1996年為285次,1998年上升到400次。
方興未艾的中國展覽業,不僅為中外廠商推廣品牌、交流技術、洽談貿易、收集行情、尋求合作、拓展市場提供了橋梁和窗口,而且拉動了運輸、電信、咨詢、賓館、餐飲、保潔、廣告、印刷、搭建、安保等服務行業。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我國通過展覽實現外貿出口成交額達40多億美元,內貿交易120多億人民幣。各類專業性、綜合性的國際展覽會有力促進了中外的技術合作、信息溝通、貿易往來、人員互訪和文化交流,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據英聯邦展覽業聯合會調查,展覽會是優于專業雜志、直接郵寄、推銷員推銷、公關、報紙、電視、會議等手段的、最有效的營銷中介體。通過一般渠道找到一個客戶,需要成本219英鎊,而通過展覽會,成本僅為35英鎊。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就可創造近百個就業機會……展覽業能量巨大,能創造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而廣為世界各國所重視。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展覽業有近百年的發展史,積累了一套成熟的規范和經驗。
如德國的漢諾威、慕尼黑、杜塞爾多夫,美國的芝加哥,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意大利的米蘭,以及新加坡、香港等都是著名的“展覽城”。這些城市將展覽業作為支柱產業加以扶持,動員各個部門來推進這一事業,不僅興建了規模龐大的展館,還出臺一系列鼓勵措施和優惠政策,吸引展會組織者和參展商。展覽業的興盛帶來了巨額利潤和城市繁榮。如漢諾威擁有近40萬平米的展覽面積,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會展中心,美國《貿易展覽》周刊的統計數據表明,美國一年舉辦的200多個商業展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超過38億美元。如芝加哥從展覽業獲益匪淺,僅一年一度的“RSNA芝加哥”展覽就為其帶來高達一億美元的收入。新加坡全力扶持展覽業,欲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會展中心。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展覽業起步較晚、規模還小、水平尚低,在場館建設、管理機制、組織手段、配套服務諸方面離國際水平還有相當差距。專家指出,我國展覽業目前存在的瓶頸和問題是——
首先,在展館建設上缺乏長遠規劃和合理布局,展館規模偏小,供需矛盾突出。全國展覽面積超過五萬平方米的展館只有北京國際展覽中心、山東博覽中心和福州展覽中心三家。上海90年代以來先后興建了國際展覽中心、世貿商城、農展中心、光大會展中心等新館,但展覽面積都在二、三萬平方米左右,而且布局分散,加上原有的上海展覽中心,全市的展覽面積不到10萬平方米。
下世紀初,我國展覽業將步入成熟期,屆時,不少國際專業展都將超過10萬平方米甚至達到15萬平方米的規模,展館面積不足的矛盾將會更加突出。
其次,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和行業自律,多頭辦展,資源分散,無序競爭,價格混亂。展會主辦單位的資質和服務良莠不齊,重復雷同的展會不僅讓展商無所適從,而且造成展覽資源的浪費。展會審批政出多門,一哄而上,追趕時髦,諸如汽車展、電腦展、建材展……你辦我辦他也辦,你方唱罷我登場,看似熱熱鬧鬧,實際收效甚微。由于主題雷同,資源分散,導致有的展會規模和影響日漸式微,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另外,收費標準“內外有別”,對海外展商收費偏高(與國內參展商相比,高出數倍),未給予同等國民待遇,不利行業健康發展。
第三,缺乏高素質的專業展覽人才和先進管理手段,缺少與國際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展覽會的配套設施和服務不到位,展會的規模、質量和效益不高。譬如,上海今年舉辦的國際性展會將達140多次,在數量上相當于德國一年的舉辦次數,但在規模、質量和效益上差距較大。
第四,與外企、民企相比,部分國有企業觀念落后、行動遲緩,對國際性、專業性的展覽會認識不足,不善于利用展會這種低成本的便捷渠道推廣品牌、尋找商機,既阻礙了企業自身進步,又影響了展覽業的發展。
權威資料表明,國際展覽業利潤率超過25%,是高效益、無污染而且對相關產業帶動能力極強的產業,具有一比十的帶動效應。但我國展覽業受制于上述因素,其帶動效應和發展潛力遠未充分發揮。據專家測算,我國展覽業的帶動效應只有一比五左右。
業內專家強調,要進一步促進我國展覽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當務之急是: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優化資源配置,培植世界級的會展中心。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在經濟、交通、信息、人才、科技、服務等方面擁有綜合優勢,展覽業初具規模,國家應重點扶持,強化其城市的“會展功能”;在展館建設上,避免小而散,走國際化、專業化、大型化之路,將國際標準的展覽空間、硬件設施和配套服務融于一體;成立全國展覽業行業協會,制訂“游戲規則”,加強行業自律和協調,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建立覆蓋全國的信息網絡,理順與海關、稅務等相關部門的關系,取消價格多軌制,建立公平、公開、公正的展覽環境和競爭秩序,在操作上與國際慣例接軌;加快人才培養,塑造一支熟悉展覽業務、富有管理經驗的專業隊伍;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創辦名牌展覽會、塑造名牌展覽公司。
權威人士指出,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展覽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走向成熟。而在我國,展覽業還顯得幼稚,發展的潛力和空間還很大,這是挑戰更是機遇。作為一個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展覽業在21世紀的中國將駛入快車道,獲得跳躍式發展,其對外開放的窗口功能、信息交流與技術合作的橋梁作用、帶動相關產業的倍增效應將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
來源:世博威國際
最新文章
一月內點擊排行